网站颜色:

正版)毛泽东读史有学问:问鼎天下的智慧(上下)/冷成金 著.

  • 无参数

{该书,请客服确定具体发货时间!购买者务必注意此书销售价格高于定价,衡量没问题后再购买!}

基本信息:

书名:毛泽东读史有学问:问鼎天下的智慧(上下)
作者:冷成金 著
丛书名:


基本信息:
出版社: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
印刷时间:
版次:1
印次:
页数:571
ISBN(咨询特价)
开本:16开
装帧:平装
纸张:胶版纸
正文语种:


内容简介:
  “一篇读罢头飞雪,但记得斑斑点点,几行陈迹。”纸上得来终觉浅,历史是需要用生命来体味的,当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和历史相印证的时候,也就到了鬓发飞雪的年龄了。此时,毛泽东已经进入了“不惑”的状态,不仅对历史充满了感慨,也终于把握了历史,所谓“但记得斑斑点点,几行陈迹”,已是从历史中走出,不再是历史的奴隶了!  ……  在一篇短短的词中,毛泽东追溯了人类的历史,俯瞰了兴亡成败,获得了经验教训,表现了革命理想,这就是毛泽东对历史,对革命,对人生的总结!这就是毛泽东读史的大智慧,大学问!  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汉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谁是历史的后来者,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@也许,只有那些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!·查看全部>>


目录:
上册第一篇 毛泽东读先秦史的学问1.老子“搞阴谋”,写在了书上2.“青年人打倒老年人”的“例子多得很”3.“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”4.“读了《秋水篇》,你不会再做河伯了”5.“那时打仗,形势那么紧张,谁还管得什么《孙子兵法》”6.“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?”7.“我赞成秦始皇,不赞成孔夫子”8.“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”9.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必马革裹尸还”10.“一个阶级革命要胜利,没有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”11.“孔学名高实秕糠”12.“其实也没有坑光,叔孙通就没杀么”13.“陈胜、吴广、刘邦、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,带头造反了”14.“对他们的革命意志总是一种锻炼”15.“攻魏救赵,因败魏军,千古高手”16.什么是“蠢猪式的仁义道德”第二篇 毛泽东读两汉魏晋南北朝史的学问1.“项羽败了,不是偶然的”2.为什么说“项王非政治家,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?”3.“谁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”4.“东汉两头均无意思,只有光武可以读”5.“中国历史上两部大书,一曰《史记》,一曰《资治通鉴》”6.将《李固传》“送刘、周、邓、彭一阅”,“送陈毅同志一阅”7.五斗米道“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先河”8.“世界是青年的,长江后浪催前浪”9.“现在研究王莽,要拿很公平诚恳的态度来研究的”10.蜀汉之败,“其始误于《隆中对》”11.“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”12.“诸葛一生惟谨慎,吕端大事不糊涂”13.郭嘉“这个人很有名”14.“挥泪斩马谡,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”15.“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”“不可不读《三国志》的《吕蒙传》”16.“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,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”17.“曹操的文章、诗,极为本色,直抒胸臆,豁达通脱,应当学习”18.曹操的“这个案要翻”19.“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”与“优势、劣势和主动被动的变化”20.“孙权是个能干的人”21.刘备是如何“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”的?22.“刘备这个人会用人、能团结人,终成大事”23.“曹刘是主要矛盾,孙刘是次要矛盾”24.司马懿“多谋略,善权变”25.“有些人是书生,最大的缺点是多谋寡断”26.淝水这战是“弱者先让一步,后发制人”的范例下册第三篇 毛泽东读唐宋史的学问1.做大事要有大决断2.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”3.武则天“简直是了不起”4.“李白的诗,文采奇异,气势磅礴,有脱俗之气”5.王勃“这个人高才博学,为文光昌流丽”,“很可以读”6.魏征“懂得片面性不对”7.“杜甫是站在小地主的立场”8.白居易“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”9.读韩愈的诗“可以知为诗之不易”10.“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”11.毛泽东爱读刘禹锡的诗12.“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,但不自杀,要干到底”13.李贺为“英俊天才,惜乎死得太早了”14.毛泽东熟悉李商隐的诗15.傅说、吕望比“马周才德,迥乎远矣”16.“本朝人编本朝史,有些事不好说,也可以叫做不敢说”17.为什么说冯道是五代“风俗之坏极”的代表18.“知识分子”为什么“没有出息”19.岳飞“以身殉志,不亦伟乎”20.“秦桧不过执行皇帝的旨意”21.陆游是“南宋了不起的大诗人”22.“词有婉约、豪放两派,各有兴会,应当兼读”23.“《水浒传》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”24.“婉约派中的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”第四篇 毛泽东读明清史的学问1.“明太祖朱璋皇帝做得最好”2.晚年朱璋“应该写得好点”3.“海瑞是明朝的左浙”4.康熙有三个“了不起的地方”5.“愚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6.“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”·查看全部>>


编辑推荐:
  毛泽东爱读史,也最善于读史,他在历史中读出了大学问,读出了大智慧,更读出了中国革命,读出了豪情壮志。——“江山如此多娇,引无数英雄竞折腰。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汉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谁是历史的后来者,谁是今朝的风流人物?也许,只有哪些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!·查看全部>>·《人脉是设计出来的(实战篇)》最新到货! >>·《单反摄影实拍圣经》全国独家首发! >>


作者简介:
  冷成金,文学博士,中国人民大学教授,著名学者,主攻中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。  冷成金教授曾先后出版《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》、《隐士与解脱》、《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》等专著,以及《智典》、《辨经》、《读史有学问》等历史漫谈作品,在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  冷成金教授的作品《辨经》、《智典》已译成韩文和日文出版。韩国总统卢武铉认为,《辨经》是极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本。韩国评论界认为,《辨经》的翻译和出版,在韩国引发了一场文化上的“中国流”。  冷成金教授的部分专著被媒体评为2002-2003年度文史类畅销书,并被评为“十六大代表最关注的几本书。”  《读史有智慧》,是冷成金教授的最新作品。·查看全部>>


书摘:
 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,以敢于诤谏著名。魏征年老病重,太宗送医  送药,使者相望于道路,来往不绝,并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,把衡山公主  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。魏征去世后,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  。并为之亲自撰写碑文,刻于石上。太宗对他思念不已,他跟左右的大臣说  了如下的名言:“人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,以古为镜,可以见兴替,以人  为镜,可以知得失;魏征没,朕亡一镜矣!”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  最大哀荣了!  毛泽东对魏征也有所评论,他说:“唐朝人魏征说过:‘兼听则明,偏  听则暗。’他懂得片面性不对。可是我们的同志看问题,往往带片面性,这  样的人就往往碰钉子。”  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,这不仅是实践经验的  总结,也符合唯物辩证法。毛泽东历来注重实事求是,讲究客观全面地认识  实际情况,因此.毛泽东重视魏征的这句话,是与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紧密  相连的。  魏征不仅认为“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”,更重要的是他要让皇帝“兼听  ”,所以,他抗颜直谏,并因此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。  魏征,生于北周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(公580年)。其时,天下大乱,  他出身于书香世家,父亲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,曾经出仕隋朝,做过地方  官,但很早去世了。所以,魏征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,但魏征胸怀  大志,总想干出一番事业来,于是,他就刻苦读书,勤奋学习,在学问和政  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。  魏征38岁时参加了李密的起义军,但魏征的地位很低,他没有任何发言  权。当时,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,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  、回洛仓和黎阳仓,开仓救济饥民,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。然而,隋  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,与起义军展开了生死搏斗。魏征清醒地看到了起义  军中的许多不足,曾经主动进谏说:“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,但伤亡也很大  ,军中费用紧张,储备有限,且赏罚不均,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。目前之  计.在于深沟高垒,以待敌军粮尽,等敌军撤兵,再行追击,可获大胜。”  李密决定速战,大军列营而不设垒,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,惨遭失败。经此  一役,瓦岗军彻底覆灭。 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,李密开始尚受重用.后来渐被冷落。李密  心有不甘,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,重新起兵,反对李渊。不久,李密即兵  败被杀。而魏征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,就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  ,取得了很大的成功。后来,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.以国君之礼葬了  李密,并为李密撰写了《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》,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  羽,意即虽然失败,也还是一位大英雄。魏征如此评价李密,竞不怕李渊的  追究,对李密,他也不以屡次拒纳正确建议为忤,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他的  一生。他的这种态度和精神,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,并没有人指责他背  叛李密,投降李渊。  后来,魏征又受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器重和胁迫.在其军中历时一年  半,随后,窦建德、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,魏征就又与人一起再次投奔李渊  。  P64-65·查看全部>>

热门设计服务